金秋十月,丹桂飄香。在這碩果累累的時節,我國成立最早的公立中學——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迎來了她的120周年華誕。10月29日,作為校慶系列活動之一,“雙新”國家級示范校建設“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學術論壇在附中隆重舉辦。
在新時代黨和國家育人方針的指引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如何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是學校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核心課題。本次論壇分為上午的主論壇與下午的學科分論壇,分別從頂層設計層面、實踐操作層面探討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
打造高質量課堂教學質量成為育人基礎
主論壇由北京師大附中黨委許建勇書記主持。在開幕式上,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分別進行致辭。三位專家、領導在祝福附中120歲生日的同時,都對附中的發展提出了更加殷切的期望。
董奇校長表示,北京師大附中在2020年7月獲批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校,此次借校慶契機舉辦論壇交流與研討,將有助于進一步明確新時代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和新舉措,有助于提升北京師大附中辦學水平和育人能力。
顧明遠先生指出,當今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的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所以要深入地教育改革,培養有理想信念、有扎實的學識、有真實本領、有奉獻精神、敢于擔當的新時代創新型人才。
當前首都教育正在全力以赴地推進雙減工作的落地,“雙減”減的是重復低端的產能,形成高質量發展態勢。李奕副書記表示:“這種高質量發展既是宏觀的也是微觀的,發生在學校層面,以課堂教學層面的高質量才是我們真正最關注的,也是學生能夠實際獲得的基層探索?!?/span>
增強創新人才培養需改進育人方式
學校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核心目的為了更好地培育人才,改革過程必然伴隨著育人方式的變化。在論壇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和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從頂層設計的角度,闡釋了新課程的理念帶來的育人方式的改變以及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新教案”。
申繼亮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如何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之上進一步促進內涵發展、提升育人質量,是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他從“李約瑟之謎”談到“錢學森之問”,指出基礎教育亟待解決的兩個問題:體制機制改革如何進一步深化?育人方式將如何變革?申教授接下來從心理學角度進行課程反思,談到傳統育人方式的短板,以及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最后指出育人方式的變革要關注選擇性,在深入理解學科和教材基礎上,能夠超越學科(即跨學科)和教材,真正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
崔允漷教授從“新教案”的角度剖析課程改革。他認為教案不新,則課堂不變,課堂不變,則課程難新,因此新教案是課程改革實施的關鍵環節。崔教授指出,新課標的“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突出核心素養,二是突出學業質量標準。這樣的新課標帶來的“新教學”必然指向兩個方面,一是以素養為導向的大單元教學,二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案。最后,崔教授分享了他帶領的團隊關于“學歷案”的探索和研究,指出學歷案圍繞學習單元,從目標出發,以終為始,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經驗或知識,是一種能真正體現素養導向的方案。
北京師大附中“全人格教育”下的課程建設
有了課程建設的頂層設計和宏觀思考,具體落實到教學層面,學校是如何開展課程育人實踐的?北京師大附中王莉萍校長為帶來了《新時代“全人格教育”引領下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匯報發言。
王校長回望歷史,指出附中百余年前就開始踐行“全人格教育”理念,到了新世紀,劉滬校長將其發展為“全人格、高素質”,進入新時代,附中又將育人目標進一步具體化,即培養“堅定不渝的愛國者、科學真理的追求者,幸福生活的創造者、民族復興的擔當者”,完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任務。
在歷史上,附中敢為天下先,開啟了“三三學制”、自定課標和自編教材等改革;在新時代,學校在成功獲批“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校后,聚焦新時代“全人格”的關鍵品質,在深入研究新課標新教材的基礎上,突出“學科育人”,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心、責任心、高階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王校長指出,在“全人格教育”理念的引領下,附中施行“研培教一體”模式,推進學科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在學科課程體系、學科課程主題詞的凝練、課程資源建設、單元教學、差異化教學和項目式學習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主論壇最后,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進行了總結發言。呂司長對北京師大附中的改革實踐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附中在示范建設中,注重加強校本教研和課程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課程體系和學科教學模式,在單元教學、差異化教學和項目化學習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此外,附中還與北京、河北、青海等地多所薄弱普通高中建立了對口幫扶機制,通過開展聯合教研和到校實地指導等方式,幫助這些學校提高新課程和新教材實施水平,體現了教育情懷和責任擔當。
點面結合展示研究成果,大咖云集共話教育發展
下午,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學科分論壇在多場地同步開展,議程分為研究課展示、教研組長專題發言、現場交流與研討、專家點評四個環節?;顒尤堂嫦蛉珖辈?。
本次學科論壇,共有11個學科(包括跨學科課程)積極參與,推出了23節研究課,集中展示了各學科在高中新課程新教材研究、大單元教學、初高中貫通培養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其中,數學、生物、歷史學科依托北京師范大學附校學科共同體項目,邀請到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骨干教師共襄盛舉,化學學科依托北京教育學院“青藍計劃”項目,邀請到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平谷第一分校的老師參與展示。
在專題發言部分,各學科教研組長梳理了本學科在附中歷史上優秀的教育傳統,立足當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時代背景,總結了本學科近年來在課程體系建設、課堂教學改革、教育教學研究、學生發展等方面的階段性成果,并對今后的進一步發展進行了展望。
在現場交流與研討環節,老師們針對兩節課的設計、實施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雖然因為疫情原因,外校教師無法到現場,但是數據顯示,觀看直播的瀏覽峰值將近11萬。在直播平臺,全國各地的同仁為研究課和組長發言點贊留言,踴躍提問,并積極發表觀點,對本次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各組安排專人關注網上提問,在現場代為轉達,老師們交流研討。這種形式打破了屏幕的“壁壘”,使線上線下融為一體,保障了交流研討的良好效果。
活動的最后是專家點評環節。來自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北京教科院、教育研修學院的30多位學界專家、教研員,對研究課進行了精彩點評,讓本次論壇真正成為了一場學術盛宴,現場及線上的老師們深受啟發,直呼過癮。各位點評專家對附中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取得的成果表示贊賞,對研究課和做課教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于我們現階段遇到的困惑、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提升空間,點評專家都發表了真知灼見,為我們指明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